在小保當?shù)V業(yè)公司一號煤礦132205輔回撤工作面,掘進二隊檢修工小李的礦燈在掘錨機的油缸上停留了三秒。光束中浮動的煤塵忽然一陣亂跳,他皺起眉,攥緊扳手——掘錨機運轉的聲音陡然變了調(diào)。
“又跟這鐵家伙較勁兒?昨天區(qū)隊群里發(fā)的智能診斷報告,你瞅了沒?”楊師傅的聲音從掘錨機后傳來,礦燈的光暈在巷壁上撞出個晃悠的圓。作為隊里的老前輩,楊師傅打心眼兒里愿意給年輕人搭臺子,畢竟他當年就是被老師傅帶著一步步成長,如今看著小李這樣肯鉆研的后輩,更想著多幫襯幾分。
小李往旁邊挪了挪,讓礦燈照見油缸底座的密封環(huán):“瞅了,說可能是單向閥卡滯。可拆開三次,閥芯比臉都干凈?!彼龉P記本,翻到去年培訓時記的那一頁,“您看這兒,培訓老師說過,油液黏度降0.5厘斯,就可能出這毛病?!比ツ陞^(qū)隊選送技術骨干外出學智能掘進系統(tǒng),名額緊張,是楊師傅主動把機會讓給了他,只一句“年輕人得見世面”,他一直記在心里。
“去年公司掏腰包讓你去學智能掘進系統(tǒng),看來沒白去?!睏顜煾禍愡^來,眼里帶著笑意。他帶過五個徒弟,最看重的就是小李這股愛琢磨的勁兒,“要不試試把溢流閥調(diào)大0.3個壓力級?”
小李咬了咬下唇,規(guī)程里從沒這說法,但培訓時老師演示過的動態(tài)補償模型,此刻在腦子里轉得飛快。他握緊扳手,每擰半圈就停一停,細聽油缸里油液流動的聲音。當扳手轉到第三圈,“嗡”的一聲輕響,掘錨機油缸的遲滯突然消失,像卡頓的磁帶終于順了軌。
三天后,區(qū)隊公示欄上多了張紅紙。“掘錨機智能維護小組”幾個字下方,小李的名字后面標著“組長”。同事們說,這是楊師傅特意找隊里推薦的,還反復說起他鉆研技術的事兒。
這樣的成長故事,在該公司并非個例。背后是小保當多年來持之以恒深耕人才培養(yǎng),用一套經(jīng)過實踐打磨的“尖兵人才培育密碼”,為隊伍成長提供著持續(xù)動能:在專業(yè)能力鍛造上,建立“沉浸式體驗+交互式教學”機制,通過不定期推出榜單任務和結對創(chuàng)先相結合的方式,促使員工突破崗位認知邊界。在成長通道搭建上,構建“能力+實績”雙向賦能激勵體系,創(chuàng)新推出“基層推薦+能力測評”機制,讓“干得好就有奔頭”成為共識。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形成“一專多能”的人才矩陣,98%以上的員工熟練掌握生產(chǎn)操作、設備維保等多領域技能,培養(yǎng)出全國煤炭行業(yè)工程技術人員技能大師7名,榮獲行業(yè)級科技創(chuàng)新獎項41人,省部級21人,孵化創(chuàng)新成果140余項,87項關鍵技術全公司推廣,創(chuàng)效超千萬元,充分展現(xiàn)出了“全要素響應”的實戰(zhàn)能力。
一系列的實踐,正是小保當?shù)V業(yè)公司“重才聚才,實干實績”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鮮活注腳。在這里,礦燈不僅照亮了井下巷道,更照亮了人才成長的方向,從技術傳承到機制保障,從個體突破到團隊進階,始終以“奮楫·實干”的勁頭攻堅克難,共同書寫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新篇章。(供稿:張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