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更新:從技藝展示到文化浸潤
從技藝傳授到文化浸潤,從單獨活動到系統(tǒng)推進……今天,當我們探討非遺進校園,實質(zhì)是在見證一場理念革新。
非遺進校園的初期探索,多是邀請非遺傳承人就單個非遺項目進行技藝層面的展示。如今,隨著實踐深化,非遺進校園在目標設計、理念闡釋層面完成了從“術”向“道”的轉變。
在廣東省東莞市東城第一小學(簡稱“東莞東城一小”),醒獅課程已成為響當當?shù)钠放啤T缭?0余年前,該校借助溫塘社區(qū)醒獅隊資源啟動社團活動,請醒獅藝人到校教授基本舞獅動作?!皥猿侄嗄辏F(xiàn)在我們已探索出遞進式學習理念?!痹撔O嚓P負責老師溫偉聰告訴記者,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不同,三年級、四年級學生側重了解南北獅文化差異、打牢扎馬步等武術根基,五年級學生學習醒獅表演程式,六年級則在基礎訓練中領會醒獅精神。
東莞東城一小將醒獅精神凝練為“頑強拼搏,積極向上,團結合作”12個字,在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深入運用,讓他們在醒獅訓練中體會堅持的意義,在雙人配合舞獅時理解協(xié)作的價值,在遇到難題時汲取非遺中蘊含的智慧?!白寣W生受益的不僅是技藝,更是這種能伴隨其一生成長的精神?!睖貍ヂ斦f。
在四川省成都市,非遺進校園以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學校為樣板,引領其他學校。自2014以來,成都市評定了3批共50所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學校,涵蓋19個區(qū)(市)縣。這些非遺基地校各確定了一個或多個主要傳承項目,涉及川劇、蜀繡、青城武術等。目前,成都市開展非遺傳承進校園的學校數(shù)量超過400所,覆蓋26萬學生?!拔覀兏匾曉诘匚幕诰颍膭钍屑墏鞒谢貙W校開展‘一校一品’的探索,并將非遺元素深度融入校園環(huán)境與學校課程?!背啥际蟹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傳承發(fā)展科工作人員周緒海說。
實踐創(chuàng)新:多維融合體系化發(fā)展
各地在非遺進校園的實踐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chuàng)新模式。這些模式的共同特點是突破單一的技藝教學,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化的傳承路徑。
進校園展示非遺技藝、編寫教材、成立社團、與學生聯(lián)合共創(chuàng)、帶成果赴國外展出……這些年,白族扎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翰敏幾乎將非遺進校園的模式嘗試了一個遍,合作對象涵蓋大中小學校及職業(yè)院校。
在云南大理的一所小學,她和學校的老師不僅帶領學生學習扎染技法,還帶著他們在校園種植馬藍,觀察其生長周期,參與采摘、發(fā)酵、染色,進行全過程學習;在甘肅等地的院校,她教學生系統(tǒng)認知美術與扎染;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她指導學生圍繞“蝴蝶”“馬齒花”等傳統(tǒng)紋樣和題材進行思考,并將成果融入他們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
“進校園不止讓孩子們學會一門技藝,而是讓他們通過非遺記住自己的根,看到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張翰敏始終堅持這樣做,不斷為非遺傳承開疆拓土。
非遺進校園落地見效,離不開精準施策,也離不開方法創(chuàng)新。其中,課程開發(fā)與師資建設最為關鍵。
圍繞貔貅舞這一非遺項目,東莞市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的課程,由校內(nèi)骨干教師、非遺傳承人、高校專家組成的研發(fā)團隊綜合設計,不僅涵蓋歷史脈絡、文化寓意等內(nèi)容,還梳理出動作譜系與創(chuàng)新實踐方法。
“校內(nèi)教師主力軍與校外傳承人導師團深度合作、共同努力,開發(fā)出學科融合課、校本課程、課后特色課程的三級體系。每個學科和每位傳承人都全情投入?!痹撔X撠熑私榻B,該校體育課融入貔貅舞動作教學、音樂課帶入客家童謠、美術課教授設計道具、語文課則增加創(chuàng)編劇本內(nèi)容,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課程中掌握傳承貔貅舞的相關技能。在此基礎上,孩子們學習《貔貅舞》校本教材就可以根據(jù)實踐開展思考,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精髓。
成果出新:在文化傳承中培育時代新人
非遺進校園的成效,最終體現(xiàn)在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僅成為技藝的學習者,更成長為文化的詮釋者和創(chuàng)新者。
優(yōu)化傳統(tǒng)紋樣的AI算法,還原唐昌布鞋“搓麻織布”全流程沉浸式的虛擬工坊,精準復刻楦型工藝……在成都市,一組融合作品的作者是成都高新區(qū)天辰路小學學生,其表現(xiàn)手法借助現(xiàn)代科技,為非遺插上了飛向遠方的翅膀。這組作品還于今年登上了國際文化交流的展臺?!昂⒆觽兊膭?chuàng)意被更多人看見,學校和參與教師的工作也得到認可。非遺進校園正在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將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傳承發(fā)展培育新的土壤?!敝芫w海感到,非遺進校園將在一定程度上讓非遺的傳承創(chuàng)新有長足進步。
東莞市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的學生們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參與了“貔貅舞”“430創(chuàng)意工坊”“貔貅舞臺劇”“皮影工坊”“文創(chuàng)工作坊”等各種趣味社團。在這里,他們不僅沉浸式學習貔貅舞,還用新一代的眼光和風格為非遺帶來嶄新面貌。“看到孩子們自編自演的舞臺劇,驚嘆之余會深刻體會到他們主動探究本土文化的努力,他們創(chuàng)作與協(xié)作能力的提高,讓我心中充滿感動和自豪?!币晃患议L這樣說。
非遺正以更鮮活的方式塑造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而孩子們的成長變化,恰是非遺進校園最好的答卷。在青少年身上,非遺舞出新時代的精氣神,傳承之河奔涌不息。(中國文化報首席記者王彬)